每個汽車品牌都有那么一輛如圖騰般存在的車型,寶馬的精髓是3系,奔馳當屬S級,而大眾只有一輛車,那就是高爾夫。自1974年誕生以來,歷經40多年發展,如今的高爾夫已經進化到了第七代車型。作為全球兩廂車的代表之作,加之其分類繁多的衍生車型,讓高爾夫的名氣完全蓋過其競爭對手福特福克斯,當之無愧的成為全球兩廂車之王。如果桑塔納是國內最具情懷的大眾車,那么歷代高爾夫注定成為大眾旗下的經典之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歷代高爾夫的發展史。。
大眾高爾夫原型車——EA-276
60年代末,為大眾帶來巨大榮譽和豐厚利潤的甲殼蟲銷量驟降,無論外觀還是技術,甲殼蟲已顯得很落伍,生產新“國民車”的計劃正式啟動。1969年,代號EA-266和EA-276的原型車問世,采用后置發動機的EA-266由于噪音及技術瓶頸等缺陷很快被淘汰,EA-276隨即脫穎而出。該車搭載44馬力的1.5升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其四四方方的造型恐怕并不太討巧,這就是大眾高爾夫的原型。
第一代高爾夫Mk1(Typ 17)——1974年至1983年
1974年5月,意大利汽車設計師喬治亞羅(Giorgio Giugiaro)將“折紙”設計理念運用到汽車設計上,于是具有經典造型的第一代高爾夫便橫空出世,該車最大的特點除了沿襲了EA-276方正的車身,便是那前后極為窄小的保險杠,這樣的設計在后來的桑塔納車身上也有運用,熟悉國內普桑和老捷達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很有老式大眾范。
第一代高爾夫除了成為當時備受的國民車外,還首次將“掀背”這一概念應用并引入汽車設計領域,算是為后來的掀背車型開創了先河,第一代高爾夫分為雙門掀背和四門掀背兩種車型,車重僅為790kg。
第一代高爾夫的內飾設計符合那個年代對國民家轎的定義,如同其造型一樣顯得有些過于簡潔。大眾“狼堡”標識被置于雙輻方向盤正中,雙筒形儀表盤左側并非是轉速表,而是一個“偽裝”很成功的時鐘,水溫和燃油表分別位于時鐘的12點和6點位置,右側則為時速表。車內唯一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就要屬中控臺上的銀色飾板了,中控臺T字區下方很大一塊面積都被無情的浪費掉了。
動力方面,最初上市的第一代高爾夫僅配備了一款1.1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50馬力,最大扭矩78N·m。此后,大眾又陸續推出了搭載1.3升、1.5升、1.6升、1.7升汽油發動機和1.5升、1.6升柴油發動機的高爾夫車型,其中1.6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86馬力(63kW)/5600rpm,最大扭矩127N·m/3200rpm,與發動機匹配的是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最高時速165km/h。第一代高爾夫采用前麥弗遜、后半拖曳臂的懸架結構,相比此前的“國民車”甲殼蟲來說,高爾夫無論在操控性還是實用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代高爾夫Mk2(Typ19/1G)——1983年至1992年
1983年8月,大眾推出了第二代高爾夫,車型仍然為三門和五門掀背兩種。與此同時,鑒于市場對三廂車的需求,大眾在二代高爾夫的基礎上推出等了其三廂版本,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Jetta。在二代高爾夫車頭處,將一代車型的圓形大燈再次延續下來,后期為了與第一代高爾夫有所區別,第二代高爾夫又推出了一款長方形頭燈的高爾夫,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樣,就請腦補一下國產第一代捷達的那個方燈車頭。
雖然車頭造型變化不大,但第二代高爾夫“臀部″”相當性感。尾燈樣式更加緊湊,后牌照和尾燈整體上移,更大的后備廂開口大大增強了實用性。至于前、后保險杠,還是那么單薄。第二代高爾夫整車尺寸較上一代明顯增加,分別為長3985mm,寬1665mm,高1415mm,軸距2470mm,車重也增加到1030kg。
第二代高爾夫內飾是不是很跟熟?沒錯,國產捷達也采用同樣的內飾設計,但第二代高爾夫的內飾和車頭造型一樣”不思進取“,因為第一代高爾夫后期車型就已經開始采用了這樣的內飾設計。中控臺造型被大量矩形設計所充斥,原來的筒形儀表盤被平面樣式所取代,大燈和后窗加熱等按鍵分布在儀表盤兩側,第二代高爾夫儀表盤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央那十個圓形顆粒,其中部分為故障及功能提示燈。
動力方面,第二代高爾夫搭載1.3升、1.6升和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其中1.8升發動機最大功率90馬力(66kW)/5200rpm,最大扭矩145N·m/3300rpm,最高時速178km/h,0-100km/h加速時間10.8秒。除1.6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外,第二代高爾夫還首次裝備了1.6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69馬力(51kW),最大扭矩133N·m。根據車型的不同,大眾為第二代高爾夫配備了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
第二代高爾夫采用前麥弗遜、后縱臂扭轉梁的懸架結構,體型變大使得車重增加,但第二代高爾夫的操控性和舒適性相比上一代車型有所提高。配置方面,第二代高爾夫增加了如電動車窗、手動天窗、轉向助力、標配后窗雨刷器和可在車內手動調節的外后視鏡等諸多實用性配置。此外,大眾還為第二代高爾夫后期車型配備了ABS防抱死制動系統。
第三代高爾夫Mk3(Typ 1H)——1991年至1997年
大眾于1991年發布了第三代高爾夫,其外觀相比上一代車型更為圓潤飽滿。曾經看似單薄的保險杠已不見蹤影,進氣格柵下方與車身同色裝飾條的應用,使得進氣格柵視覺效果更為修長。前杠兩側轉向燈與霧燈融為一體,粗壯的防擦條與前杠下方的黑色唇邊遙相呼應。
雖然前臉進化明顯,但大眾設計師似乎不愿對第三代高爾夫的車尾做過多的改變,好吧,那就基于第二代高爾夫做相應的修改。后牌照位置下移些,把大眾標識放到牌照上方,再把車尾弄飽滿些,完成!值得肯定的是,后備廂開口再次加大確實很實用。第三代高爾夫軸距并未增加,仍然保持上一代車型相同的2470mm,但整車尺寸分別增加到長4074mm,寬1694mm,高1428mm,車重1100kg。
第三代高爾夫內飾不再像上一代高爾夫那樣滿跟都是矩形線條,內飾各功能區布局也更為合理,更重要的是,內飾用料沒有上一代高爾夫那種略顯廉價的感覺,但整體設計還是略為保守。中控臺各功能區劃分明顯,大燈開關從此前的按鍵式改為我們所熟悉的旋鈕式,儀表盤樣式更加緊湊,時鐘已不再單獨占用儀表的主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時鐘。
大眾為第三代高爾夫提供了多種動力組合,包括1.4升、1.6升和1.8升的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其中1.6升發動機最大功率100馬力(74kW)/5800rpm,最大扭矩140N·m/3500rpm,0-100km/h加速時間11.2秒,最高時速188km/h。根據不同車型分別裝備了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4速自動變速箱。此外,第三代高爾夫還提供三種不同動力的1.9升柴油發動機,其中裝備渦輪增壓的1.9 TDI車型最大功率110馬力(81kW),最大扭矩235N·m。
第三代高爾夫采用前麥弗遜、后扭力梁非獨立式懸架,其配置也更加豐富,轉向助力和高位剎車燈已成為標配,電動車窗、電動天窗、后視鏡電動調節、立體聲音響、遙控鑰匙和安全氣囊等配置紛紛出現在第三代高爾夫身上。不可否認,與上一代車型相比,第三代高爾夫配置確實更加完善,但在眾多廠商紛紛推出兩廂掀背車的黃金年代,第三代高爾夫的優勢已并不明顯。此外,大眾在1993年推出了一款帶有Schwungnutzautomatic(簡稱SNA)啟停系統的1.9升柴油動力車型,但其復雜的結構和高昂的成本并未受到市場的認可。
第四代高爾夫Mk4(Typ 1J)——1997年至2003年
第四代高爾夫于1997年正式亮相,橢圓形大燈和與車身同色的進氣格柵是第四代高爾夫最顯著的變化。經過20多年的打拼后,大眾力求將高爾夫打造為一款高品質兩廂轎車。大眾將第四代高爾夫的競爭對手直接鎖定為奧迪A3,可見其對第四代高爾夫所抱有的極大信心。橢圓形大燈集成了轉向燈,使第四代高爾夫前臉整體性更為突出,日趨圓潤的造型設計更符合人們對汽車的審美觀。
第四代高爾夫車尾造型變化顯著,設計師巧妙地將原先后備廂蓋上的牌照下移至后杠位置,后備廂蓋上的車門拉手極為實用,而后杠兩側分離式的塑料防擦條可謂點腈之筆,高配車型則采用車身同色防擦條。第四代高爾夫“體型”較上一代車型相比再次“發福”,其整車尺寸為長4148mm,寬1735mm,高1440mm,軸距2512mm。
大眾將第四代高爾夫的競爭對手鎖定為同時期的奧迪A3,中控臺向駕駛員一側傾斜,內飾布局清晰、設計中規中矩,各功能鍵布局清晰、觸手可及,內飾用料細膩,觸感極佳。不難看出,大眾敢拿第四代高爾夫叫板同時期的奧迪A3絕對是有充足的準備和自信。
第四代高爾夫動力配置極為豐富,除了1.4升、1.6升、1.8升和2.0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外,大眾為第四代高爾夫首次配備了1.6升FSI發動機和2.3升R5發動機,其中1.6FSI發動機最大功率117馬力(86kW)/5800rpm,最大扭矩155N·m/4400rpm。2.3升R5發動機最大功率150馬力,最大扭矩205N·m,而174馬力的2.8升R6發動機被應用在頂配GLX車型上。此后,大眾將第四代高爾夫裝備的2.3升R5和2.8升R6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提升至170馬力和204馬力。柴油動力方面,第四代高爾夫仍然搭載1.9升自然吸氣和1.9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大眾為不同動力的第四代高爾夫匹配了5速、6速手動變速箱,4速自動變速箱和5速手自一體變速箱。
第四代高爾夫同樣采用前麥弗遜、后扭力梁非獨立式懸架,但經過調校后,第四代高爾夫的操控性更為犀利,舒適性方面也并未受到影響。躋身為高品質兩廂車的第四代高爾夫在配置上也絲毫不敢含糊,標配遙控鑰匙、電動調節后視鏡、電動車窗、轉向助力,雙安全氣囊和ABS防抱死剎車系統。高配車型還配備了大燈高度調節、6碟CD音響、自動空調、座椅加熱、電動天窗和ESP車身穩定控制系統。此外,四輪盤式剎車取代了上一代高爾夫的前盤后鼓剎車。
第五代高爾夫Mk5(Typ 1K)——2003年至2008年
第四代高爾夫為大眾賺足了人氣,大眾終于在2003年正式推出了第五代高爾夫。角度更加傾斜的發動機蓋造就了第五代高爾夫短小精悍的形象,但其整車尺寸卻再次被加大,大燈下方的防擦條靈感源自上一代高爾夫的車尾設計,后視鏡集成轉向燈則是為了順應潮流。歷經近30年的發展,高爾夫的外觀設計已經擁有了極高的辨識度,即使遮住進氣格柵上的大眾標識,你也能立馬認出它是一輛高爾夫。
第五代高爾夫的車尾更加渾圓飽滿了,“套環”尾燈的應用使其看起來像是一臺大號Poo,后杠下方大面積的黑色塑料材質顯得有些突兀,但不失為第五代高爾夫一個重要特征。上一代高爾夫實用性極強的后備廂拉手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車尾整合了后備廂開關的大眾標識。第五代高爾夫整車尺寸為長4204mm,寬1759mm,高1479mm,軸距2578mm,其“體型”與上一代車型相比再次被放大,車重也達到1323kg。
第五代大眾無論內飾用料還是裝配工藝已成為當時同級別車型的標桿,上一代車型向駕駛員一側傾斜的中控臺不再沿用,取而代之的是較為保守的對稱設計。同時期競爭車型的內飾設計越來越花哨,相比之下第五代高爾夫的內飾則顯得有些沉悶,也許大眾認為中庸、實用才是高爾夫的發展方向,而消費者似乎也認同了第五代高爾夫這種定位。
動力方面,入門級第五代高爾夫配備了1.4升75馬力和1.6升102馬力的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而具有分層燃燒技術的1.4FSI、1.6FSI和2.0FSI車型最大功率分別為90馬力、115馬力和150馬力。第五代高爾夫的出現將家用轎車市場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小排量渦輪增壓逐漸開始流行,其中的代表就要屬第五代高爾夫所搭載的1.4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其最大功率可達122馬力(90kW)/5000rpm,最大扭矩200N·m/1500-4000rpm。除75馬力的2.0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外,更增加了一款105馬力的1.9升TDI柴油發動機。與發動機匹配的除了5速手動變速箱和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外,DSG雙離合變速箱首次被應用在非性能版高爾夫之上。由此,TSI和DSG正式成為了“黃金搭檔”。
有了第四代高爾夫R32的“試水”,第五代高爾夫采用了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式懸架,這種改變換來的是更為豐富的駕駛樂趣,但同時也犧牲掉部分后備廂空間。第五代高爾夫配備了帶加熱功能的電動調節后視鏡、雙區恒溫自動空調、多功能方向盤、立體聲CD音響、衛星導航、車載、前排安全氣囊和側氣囊、胎壓監測、倒車雷達、ABS防抱死制動系統和ESP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諸多豐富配置。
第六代高爾夫Mk6(Typ 5K)——2008年至2013年
歷經30多年的演變,高爾夫已進化到第六代車型。2008年,第六代高爾夫正式與公眾見面,但遺憾的是,由于第五代高爾夫技術過剩,導致大眾繼續創新已無太大意義,大眾在第五代車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并推出了第六代高爾夫。第六代高爾夫的熏黑大燈造型稍有變化,大燈內側由上一代車型的曲線改為近乎直角的設計。第六代高爾夫的進氣格柵又回歸到了第三代車型所采用的黑色樣式,但標志性的黑色鋼琴漆進氣格柵令其增添了一絲優雅感,前杠設計靈感源自GTI W12-650的黑色“大嘴”設計。
第六代高爾夫車尾層次感有所提升,后備廂蓋下方那條“折痕”的應用功不可沒。上一代高爾夫車尾經典的大眾Logo后備廂開關繼續被第六代高爾夫所沿用,尾燈與頭燈造型相呼應同樣繼承自上一代車型。高爾夫不斷“膨脹”的體型發展到第六代車型似乎有所放緩,其整車尺寸分別為長4199mm,寬1786mm,高1479mm,軸距2578mm。沒錯,第六代高爾夫與上一代車型軸距完全相同,第六代高爾夫更像是一輛大改款的五代車型,對于高爾夫車迷來說,這是一個不幸的消息。
第六代高爾夫采用了雙炮筒儀表盤,駕駛員側車門上傾斜的功能區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三輻方向盤樣式更為運動化,內飾用料及裝配工藝則依然延續了上一代車型一貫嚴謹的態度。
繼續沿用第五代高爾夫TSI+DSG的“黃金組合”。自然吸氣汽油發動機依然為1.4升和1.6升兩種,北美市場仍提供172馬力的2.5升直列五缸發動機。而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則成為第六代高爾夫的主流動力選擇,其中包括105馬力的1.2TSI、122馬力和160馬力的1.4TSI、新加入的1.8TSI發動機最大功率160馬力(120kW)/4500-6200rpm,最大扭矩250N·m/1500-4500rpm。柴油動力為1.6TDI和2.0TDI兩種,與眾多發動機匹配的仍為5速、6速手動變速箱、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和6速、7速DSG雙離合變速箱。
同樣大眾P35平臺的第六代高爾夫仍然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式懸架結構,其操控性和舒適性與第五代高爾夫并無明顯差異。然而在配置方面,第六代高爾夫更加趨于完善,其中包括遙控鑰匙、多功能方向盤、自動大燈、大燈高度可調、感應雨刷、帶加熱功能的電動調節后視鏡、電動天窗自動駐車、座椅電動調節、座椅加熱、雙區恒溫自動空調、CD音響系統、倒車雷達、定速巡航、衛星導航等諸多設備。安全配置包括前排安全氣囊、前后側氣囊、ABS防抱死制動系統、ESP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等。
第七代高爾夫Mk7(Typ 5G)——2013年至今
采用大眾MB平臺打造的第七代高爾夫于2012年面世,相比上一代高爾夫,新車的造型更加凌厲,進氣格柵偏下的鍍鉻裝飾與大燈內的分割線融為一體,第七代高爾夫首次采用了A柱位置的小三角窗設計。炯炯有神的大燈內植入了LED日間行車燈,大燈與進氣格柵完美的融為一體...其實描述高爾夫的外觀特點是件很讓人頭疼的事,因為它的外觀進化永遠遵循上一代車型。
第七代高爾夫車尾與上一代如出一轍,尾燈造型見棱見角,繼前兩代車型之后,第七代高爾夫的整車尺寸兩一次被加大。分別為長4255mm,寬1799mm,高1452mm,軸距2637mm。除了原先后備廂蓋邊緣處的“折痕”外,與車身腰線齊平、貫穿車尾大眾標志的折線使平淡的車尾更富層次感。對于高爾夫7的顯著改變,不少人認為高爾夫6僅僅是一款過渡產品。
第七代高爾夫內飾設計再次采用了第四代車型中,向駕駛員一側傾斜的中控臺樣式。高品質的內飾用料和精細的裝配工藝體現著高爾夫對自己一貫的家轎標桿定位,內飾大量黑色鋼琴漆面板的應用使高爾夫7更具時尚氣息。方向盤樣式更為運動化,平底方向盤不再是GTI或R的專屬配置。
此前的1.4升和1.6升自然吸氣發動機不再繼續使用,高爾夫已全面進入小排量“T時代”。入門級車型配備85馬力和105馬力的1.2TSI發動機,1.4TSI發動機則成為高爾夫7的主流動力選擇。高爾夫7并沒有沿用高爾夫6那臺代號EA111的1.4TSI發動機,而是采用了全新的EA211全鋁發動機,其重量比EA111還要輕22公斤,且擁有可變氣缸技術,其最大功率140馬力(103kW)/4500-6000rpm,最大扭矩250N·m/1750-3500rpm。高爾夫7柴油版搭載105馬力的1.6TDI發動機和110馬力及150馬力的2.0TDI發動機,與眾多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及6速、7速DSG雙離合變速箱。此外,大眾藍驅技術(BlueMotion)的應用幾乎涵蓋了高爾夫7所有車型。
高爾夫7仍然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式懸架。有趣的是,低配高爾夫7采用的是扭力梁非獨立后懸架,這也是高爾夫首次在同一代車型中出現兩種懸架形式,相信肯定會有較真兒的消費者購入低配高爾夫7后為其“后肢”進行手術。高爾夫7的配置豐富程度再創新高,其配備了如8英寸大屏幕導航、雙區自動空調、座椅加熱、后視鏡加熱及電動折疊、感應雨刷、大燈清洗、電子駐車、自動泊車、多種駕駛模式、ACC主動巡航及車道保持系統等諸多配置,這也讓同級別競爭對手們再次汗顏。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因為它讓過去的,都能夠成為經典!
今年開年,在乘用車市場整體式微的情況下,一汽豐田卻迎來了開門紅。1-3月,一汽豐田單月銷量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2月份同比增長高達46 49%。今年...
熱熱鬧鬧的上海國際車展,也成為一系列造車新勢力嶄露頭角的舞臺。在本屆車展開幕前夕,威馬汽車在位于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威馬汽車辦公樓舉辦了企業的首個“...
2017上海車展已隆重拉開序幕,各大廠商紛紛祭出看家本領,究竟誰能俘獲車友們的芳心呢?太平洋汽車網在車展現場對專訪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陳政先生進行...
這是一個成立不足十年的品牌,在不足十年的歷史中,它成為第16屆廣州亞運會首家高級合作伙伴;旗下的首款SUV車型成為“中澳沙漠大穿越”探險環保活動唯一指定...
4月20日,2017上海國際車展正式拉開帷幕,汽車頭條App專訪直播間迎來了多位重磅級車企高管和嘉賓代表。當天,做客專訪直播間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分析師水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