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人們都在趕路。有人披荊斬棘、意氣風發;有人漸行漸遠、落寞離場。
2024年,是空前內卷的一年。緊張、焦慮的情緒蔓延到了各行各業。而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復盤過去一年,價格戰硝煙彌漫、新車發布會一波接一波、老板親自上陣帶貨搞流量……新舊勢力激烈纏斗博弈,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浪潮席卷而來,喧囂與狂歡的背后,卻暗藏隱憂與危機。
年末,寒意瑟瑟,多家造車新勢力的頭上被破產、解散、裁員的陰影所籠罩,命懸一線;傳統豪華品牌經銷商紛紛“倒戈”,投入到了新勢力的懷抱中。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放狠話要再揮“關稅大棒”,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下,各大汽車廠商都不得不增強產業鏈韌性來抵御未知風險。
2025年,新一輪淘汰賽即將拉開序幕,注定是冰火兩重天的分化與裂變局面。而在一片混沌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多堅定而有希望的力量。
攻堅克難,行穩致遠,做“長期主義者”
有人說,中國汽車市場3000多萬輛的盤子雖大,但想要從中分食到更多蛋糕,并非易事。即便是湊足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的頭部玩家,置身于廝殺激烈的市場中也不敢輕言松懈。
曾經任正非“Winter is coming”關于寒冬的論斷,魏建軍“能否挺得過明年”的生死拷問,如今看來也給企業提供了許多深思和啟示。只有時刻保持居安思危意識、做好未雨綢繆、布局未來長遠發展,才能在這個時代走得更遠。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的一番感慨,成了千古嗟嘆。難字當頭,更需敢字當先。
對于強者而言,就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不難發現,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不論是在新車銷量和經營收入,還是品質、口碑、保值率方面,豐田都是“贏家”。縱然車市激蕩,它依舊保持戰略定力,以跑馬拉松的耐力去攻克一道道難關,并筑牢用戶信賴的基石。
翻開塵封的歷史不難發現,跨國車企在燃油車時代縱橫市場,是絕對的主角,進入到了電動化時代之后雖然勢頭上被自主車企趕超,但依然是牌桌上的重要角色,并且隨時都可能甩出“王炸”。
豐田是最早與中國汽車工業建立聯系的跨國車企之一。1964年的廣交會上,一位中國客戶一次訂購了多輛皇冠轎車,標志著豐田正式進入中國市場。60年深耕,豐田在中國市場打造了眾多家喻戶曉的經典車型,每一款車型都深入人心。如今,豐田也正與本土合作伙伴展開更為開放的現地合作模式,共創新的未來。
今年,豐田迎來了入華60周年的里程碑時刻。過去的60年,豐田穿越中國汽車產業周期,積極應對市場周期性波動,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豐田始終高瞻遠矚,行穩致遠,每一次重要轉型和決策都展現了其獨到的戰略眼光。
進入智電時代,技術日新月異,催生著汽車的價值朝著更安全、更環保、更智慧的目標躍升。可以看到,近幾年中國自主車企加快崛起,頭部新勢力逐漸站穩腳跟,華為、小米等“斜杠青年”強勢跨界入局并開始嶄露頭角。
喧囂熱鬧之下,一直以來秉持長期主義理念的豐田,憑借著堅韌穩健的精神和持續創新的力量,在轉型過程中默默蓄力,如今正變得愈發篤定、從容,并成為了立足中國、連接全球的排頭兵。
精通謀略,多路徑并舉決勝未來
被譽為“硅谷第一代教父”、“企業管理導師”的安迪·格魯夫,帶領英特爾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全球半導體行業、微處理器和計算創新領域的巨擘。在安迪·格魯夫的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話不僅是他的座右銘,也是英特爾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在汽車行業,豐田也因特立獨行堅持走多路徑技術路線、而非隨大流all in 純電而飽受非議。難道說是豐田不懂變通、看不清時勢?非也。這更像是“跟自己較勁”、“執著專注”、“追求本我”的初心與信念的另一種體現。
60年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早已成為口口相傳的民諺,這表明豐田的可靠穩定品質、經濟環保省心、舒適乘坐體驗、技術創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和用戶的信賴。
對于豐田而言,燃料電池FCEV、BEV、PHEV以及HEV等技術路線,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其都有拿得出手的產品。豐田的目標不僅是要造世界上更好的汽車,更要“因地制宜”, 堅持Multi-Pathway(多路徑技術)戰略,展現了科技感與穩重感并存、更懂中國消費者、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為中國持續量產幸福。
《孫子兵法》軍形篇講“先勝后戰,能贏再打“,也就是說要看清楚形、勢、情三個立策決勝的要點。而豐田正是一個精通謀略、擅打硬仗的“常勝將軍”。
在這個追求流量、賺快錢的時代,急功近利思想泛濫,以拿來主義來縮短產品研發周期的數不勝數,殊不知這些行為嚴重阻礙了技術的進步和汽車工業的長遠發展。沉下心來做事,保持專注,以平和的心態去打磨產品,才能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
如今,豐田的精益生產理念,已經成為了一場生動的公開課,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被譽為全球制造業生產管理教科書。
在中國,豐田生產方式(TPS)深刻地影響著它的合資伙伴們,早在1981年,“豐田生產方式(TPS)之父”大野耐一就訪問一汽,并建立了兩條示范生產線。此后,一汽便走上了精益化之路。而廣汽豐田,其位于廣州南沙的工廠被譽為豐田的海外模范工廠,曾連續三年獲豐田品質監查“零缺陷”評價,生產線一次合格率高達99.2%,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0%,品控能力在業界中更是公認的領先。可以說,消費者在國內買到的豐田車的品質是直接看齊全球的。
立足中國,擔當智電新時代先驅
面對行業前所未有的變局,中國作為汽車產業配套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以及電動化、智能化土壤最肥沃的市場,是任何一個在全球市場有野心的車企,都不能失去的市場。
過去兩年里,很多合資車企都有過迷失,甚至決意放棄。而豐田從始至終踐行的都是“Best in Town”(做當地最好的企業),這種中國本土化理念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真正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來進行考量,以“繼承與進化”2.0更深入地開展本土化進程。
將在華最大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TMEC)”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簡稱“IEM by TOYOTA”),成立豐田中國氫能事業總部,正式在中國投產運營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專用工廠,攜手騰訊、華為、小馬智行、Momenta等科技企業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這些表明豐田正加大步伐投身智能化、電動化,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決心。
年底的廣州車展上,豐田帶來了bZ3C和鉑智3X,并宣布將在明年上市。兩款新車在智駕方面都進行了重磅升級,引入的Momenta智駕系統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整合感知與規劃,通過AI數據飛輪訓練,實現全場景高階智駕體驗。不需要高清地圖,無論是在市區、高速路還是停車場,都能應對自如,讓新手也能秒變“老司機”。
面對當下急速變化的汽車市場,“求變”已刻不容緩。而豐田正面向未來,向移動出行公司轉型。
或許很多人心里都有疑問,在電動化時代,跨國車企還有機會嗎?
當然有。像豐田這樣的領先跨國車企,擁有深厚的底蘊、成熟的產品、強大的體系力,憑借其多路徑技術路線和豐富的技術實力,依然擁有很強的后勁和底氣。
寫在最后坊間曾流傳著“世界的豐田、中國的大眾”的說法,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更應該是“世界豐田、中國豐田、豐田中國”。在豐田中國的官微上,碩大的“60”字樣尤為顯眼,“TOYOTA IN CHINA”貫穿其中,鏗鏘有力,完美詮釋了其在中國市場持續深耕,步履穩健,一步一步從“For China”走到“With China”,朝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前行。“量產幸福”是美好的愿景,也是豐田對消費者出行體驗負責的態度與擔當。希望下一個60年,豐田還將繼續為中國用戶“量產幸福”。
近年來有個有趣的現象,無論哪行哪業,周期性的變化越來越快。汽車行業亦是如此,短短幾年間可以誕生上百個汽車品牌,隨著流量的增長,各個都成為了『網紅』...
何小鵬曾經有一句調侃:想害人就讓他去造車。這句話的含金量一直在持續上升。最近這幾天,極越閃崩再一次讓造車新勢力走到了臺前。從年初的高合、威馬,到近...
誰也沒想到,2024年汽車圈最抽象的新聞發生在最后一個月,極越閃崩與員工劍拔弩張的圍堵視頻,讓我們第一次真實地看到了造車新勢力破產倒閉時的可怕和無奈場...
關注汽車消費領域的讀者朋友肯定都聽過這么一則笑話:能不能發明一種液體,加一次可以讓車跑幾百公里?笑料之余,其實是消費者對汽車最基本的出行屬性的期待...
2024年的汽車行業,大家都刻意地在避開提及卷這個字,但市場并沒有因為人們的避諱而產生什么吉兆,依然是今天不卷產品,明天就卷鋪蓋的殘酷模樣。撰稿|光光...
根據行業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2024年11月,豐田品牌在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同比增長10 99%至15 7萬輛,其中廣汽豐田超過6 74萬輛,一汽豐田超過9萬輛。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經常聽到的一句英文就是ALL IN。但是在投資界,不論是大牛,還是明星投資人,都會告訴你一件事:千萬不可ALL IN。ALL IN之所以這么...
過去一周,汽車圈最熱鬧的事情莫過于某造車新勢力的閃崩事件,關于這件事情的發展始末與解讀,相信大家已經看到許多。在這里,《E汽車》想提一個觀點:隨著越...
2024年,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尤其對于中國汽車而言,這是充滿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達成年度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
前不久,在與從俄羅斯回國的一位友人,談論中國汽車在當地的發展境遇時,他的一番話,讓筆者思緒萬千:現在俄羅斯普通消費者很難買到歐美日韓的車,只能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