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關于自動駕駛的共識已經越來越清晰:
一是實現時間表。普遍的預測是,2019年底到2020年,L3可以實現量產化;2022年后,部分企業可以實現L4量產;而若要實現L5,最快的時間也要到2028年。二是安全將是自動駕駛必須跨過的鴻溝。因此,無論是哪個級別的自動駕駛,要想安全地實現量產,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封閉道路和開放道路測試,通過大量的試驗數據來完成驗證。
7月6日,戴姆勒集團官方宣布成為首家獲得北京市高度自動駕駛(Level 4)車輛路測牌照的國際汽車制造商,其自動駕駛測試車輛配備了百度阿波羅平臺相關技術。戴姆勒稱,這是該集團在中國進行本土研發工作的新的重要里程碑。
在它之前,2018年5月14日,寶馬獲得上海市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自動駕駛路試許可牌照的國際車企。
可以看到,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在中國大都市獨特而復雜的交通路況中開展實際道路測試,進一步完善自動駕駛技術,都將是國際車企們未來向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推廣其自動駕駛技術的必修課。
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自5月1日起,相關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具體組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工作。
如今,上海、重慶、北京、河北、浙江、吉林長春、湖北武漢、江蘇無錫等地先后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積極推動半封閉、開放道路的測試驗證。
那么,在眾多的車企中和開放測試城市中,到底誰最積極?
汽車商業評論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后按照獲得測試牌照數量,排序如下:
百度 9張(北京5、重慶1、福州3)
一汽 4張(重慶1,長春3)
金龍汽車3張(福州)
北汽2張 (北京1、重慶1)
上汽2張(上海)
長安2張(重慶)
蔚來2張(北京1、上海1)
戴姆勒1張(北京)
寶馬1張(上海)
廣汽1張 (重慶)
吉利1張 (重慶)
東風1張 (重慶)
騰訊1張 (深圳)
小馬智行1張(北京)
從這個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幾大汽車集團和互聯網公司BAT在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中都在加緊布局。初創公司中,只有小馬智行一家企業在北京拿下了測試牌照。
造車新勢力們盡管都以自動駕駛作為自己的產品噱頭,但拿下牌照的也只有蔚來一家。
從車企來看,一汽、北汽、上汽、長安等國有大汽車集團的推進速度更快,相比之下,除了吉利汽車外,大多數民營自主車企都還未獲得牌照。
而BAT的廝殺中,百度更是以9張的數量領跑,騰訊也拿到了1張牌照,相比之下,阿里的步伐有些落后。不過,在今年4月,有消息稱阿里團隊已確認正在研發L4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
我們再從牌照的發放屬地來看看哪些城市在推動自動駕駛的進程中力度更大?
目前,全國共有6個城市發放了總計31張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其中:
北京9張
重慶8張
福州6張
上海4張
長春3張
深圳1張
從列表看,北京和重慶兩座城市在面對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時,不僅在發放牌照的數量上領先,在涉及企業的廣度上也更為積極。
依據封閉測試評估內容的難易程度,道路測試的場景復雜程度,各個城市基本將自動駕駛車輛能力評估內容分成1到5級,即T1至T5五個級別,再根據完成項目獲得相應等級的牌照。
除了戴姆勒宣稱其拿下的是與L4級相關的測試牌照,小馬智行(Pony.ai)COO胡聞曾表示,“自動駕駛領域中,T3是現階段業內所能考到的最高級別,目前他們和百度取得了該牌照,其他企業均為T1或T2。
而美國獨立咨詢公司法維翰最近發布了一則自動駕駛企業排名公告,19家企業被分為四類:領導者、競爭者、挑戰者和追隨者,中國只有百度和北汽在其中,被定位為競爭者。
7月6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
那到底是什么讓這艘貨輪瘋一般地沖向大連港呢?這都是由于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的一條加征關稅措施引發的“慘劇”。美國政府將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