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熱切關注的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上,除了華為發布的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Atlas 900備受關注外,還有一重磅信息獲得了客車業高度關注,那就是客車龍頭企業——宇通的出現。
9月19日,在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的論壇峰會上,宇通客車智能網聯研究院副院長彭能嶺博士以《智能網聯客車計算平臺解決方案研發與探討》為題做主題演講,與全球智能制造領域精英共同分享宇通客車在智能網聯方面的思考。
2019年年初,宇通客車與華為簽署構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合作備忘錄,結合華為的MDC技術,及宇通在客車領域的自動駕駛技術,打造客車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宇通也是唯一一家在自動駕駛領域與華為簽署合作的客車企業。目前,雙方合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基于華為初代MDC計算平臺的宇通自動駕駛客車已在宇通工業園區內成功運行。彭能嶺表示:“接下來,宇通將聯合華為繼續深化客車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的研發與應用,并希望能夠攜手聯合行業內資源,構建行業新生態,建立產業新格局。”
升級計算平臺,為“智慧大腦”再賦能
計算平臺是自動駕駛的數據處理中心,相當于車輛的“大腦”,主要處理智能網聯汽車的大量高速數據,應用各種新技術,實現對環境的感知、決策規劃控制,完成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運行。
作為最早布局自動駕駛并持續投入研發的客車制造企業,宇通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巴士已經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其在感知、指揮決策,以及控制執行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可實現路口通行、精確進站、車路協同、自主避障、超車、會車、換道、跟車等眾多功能。
也就是說,宇通自動駕駛巴士的“大腦”已經能夠較好的控制車輛進行自動駕駛運行了。然而,為了讓“大腦”更加聰慧,宇通與華為達成一致,利用華為的高性能計算芯片及相關應用技術為計算平臺再“賦能”,助力宇通自動駕駛巴士運行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至今年4月底,宇通客車將自動駕駛巴士的感知方案、感知融合算法、決策方案、控制執行方案等遷移至華為MDC平臺上。彭能嶺表示:“目前,宇通自動駕駛巴士的計算平臺已經擁有了高算力計算資源,并且完成了車規級性能測試驗證,經驗證,宇通自動駕駛巴士防護等級可達IP68水準,并且可在-40℃~80℃的溫度之間運行。”
加速商業化落地,構建自動駕駛產業新生態
事實上,有著敏銳嗅覺的宇通客車早在2013年就已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并且憑借著專注研發和持續投入的精神在這一新興產業中占據了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而這也正是華為能夠與宇通客車強強聯手,達成合作的主要原因。
2015年,宇通完成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并于8月在“鄭開大道”上完成全球首例自動駕駛客車開放道路試運行。2016年,宇通開始研發新一代自動駕駛系統,并在北京的開放道路上完成了超過100天的可靠性路試。
同時,宇通還繼續加大研發投入。2017年,宇通成立智能網聯研究院,進一步擴大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其團隊總人數近400人,其中博士16人,碩士近80人。2018年,宇通客車在上海召開“2018年新能源全系產品發布會”期間,展示了基于第三代自動駕駛系統的10米客車園區通勤常態化示范運營。
如果說2015年是為了測試,那么,后期的試運行則更偏向于實際運營。2019年5月17日,河南“智慧島5G智能公交”項目落地,4輛宇通L4級自動駕駛巴士開始在智慧島開放公交道路試運行。時至今日,宇通自動駕駛巴士在智慧島上已經安全運行超過1萬公里,成為了全球無人駕駛客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布局當下,著眼未來。宇通客車正在以深厚的技術積淀和持續的研發投入加速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此次與華為強強聯手就是一有力佐證。彭能嶺表示:“高性能、低功耗、安全通用是計算平臺的發展方向,基于這一行業主流訴求,進行通用設計,實現規模應用,可推動自動駕駛產業的開放生態建設,讓更多的配套軟硬件產品融入,實現無縫對接,讓產業的應用更加成熟、便利、高效。”
可以說,宇通與華為正在朝著這一目標共同努力。未來,在雙方強強聯合的不斷攻關發力下,客車自動駕駛技術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格局。
9月18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上海舉行深化合作協議簽約,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朱天舒,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