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生產蔚來ES8的工廠能在兩個月內完成產能爬坡,是不是堪稱超越大眾、豐田的“業界奇跡”呢,讓我們一起期待。畢竟,我們一直關注的都是對消費者的承諾能否兌現。
昨日,在一篇所謂《獨家對話李斌/回應一切造車質疑》的文章稱,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對“蔚來與江淮合作的工廠連生產線調試都沒完成,根本沒有動工”的疑問作出了解釋。
李斌表示:“上述文章作者對生產規律不了解,如果產線都調試完成了,那就能直接大規模開始生產,每月就是交付5000臺車了”;以及“再經過兩個版本的小批量生產迭代后,ES8就會正式開啟大批量生產”。
一周前(5月16日),正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率先發文《車間靜、車庫空、物流鮮見 探訪江淮蔚來生產基地》。那么,李斌的解釋是否“了解生產規律”?能否化解車主對“蔚來ES8會不會按時交車”的疑慮呢?
北京車展蔚來汽車展臺
“大規模生產”之前……
按照李斌此次“回應”的邏輯,生產線調試完成后,蔚來ES8“那就能直接大規模開始生產,每月就是交付5000臺車了”。在此,李斌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混淆了“生產線調試完成”與“大規模開始生產”的關系,二者之間的鴻溝并不是一個“那就能”概括得了的。此外,在生產線調試完成之前,所謂的“小批量生產迭代”更是無從談起。
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原谷唐咨詢資深精益管理顧問、浙江中馳智能總經理宋華軍談到,在產品的實現過程中,研發階段完成后會有一兩臺驗證用的產品(驗證機),之后是小批試制,試制車通過了質量和生產性的評審后是大批試制,再后來才是大批生產。
“小批次迭代前,生產線就應該調試驗收好了,小批量即在量產之前先出幾個小批的產品批次,通過跑路試、做碰撞試驗,檢驗設備的負荷率能否達到設計產能”,宋華軍補充道,“以豐田為例,一款新車型小批量迭代會有1A號試(“A”取日語“組み立てる”組裝之意,“1A號試”即第一次組裝試驗車車型)、2A號試、3A號試共三次組裝的試制車型,每一次號試車輛至少要在50臺左右,三個號次要到200-300臺之間,這批車只能用作碰撞、實驗和銷售展示用車,是不能用來銷售的,嚴格來說甚至不能上路。”
長城華冠某工程技術高管為了嚴謹起見,在與生產部門確認后表示,在生產線設備安裝調試完成后,首先要進行生產線驗證,然后是系統試運行,接下來是驗證公司和供應商生產工裝設備和工藝,并對前期試制試驗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整改,以上三個階段都要以樣車為載體;再接下來是批量試裝,最后是量產和生產爬坡。
由此可見,按照生產規律,在生產線調試完成后,到實現量產之間還有多個環節,有數百輛試制車型,而蔚來ES8生產線按李斌的說法,之所以沒能大規模生產,恰恰是由于生產線調試尚未完成……
產能的“坡”怎么爬
對于交付時間,“李斌給出的說法是6月份以內交付550臺創始版車型,8月完成產能爬坡,到9月份底則要交付1萬輛”,其中“8月完成產能爬坡”的表述同樣令人吃驚。
有汽車界人士曾分析,一個全新的工廠若能在半年之內達到100%產能,堪稱業界翹楚;一年之內能達到則屬于行業優秀——這一說法在采訪中也得到了驗證。宋華軍表示,如大眾、豐田這類較成熟的車企(全球數一數二),一個10萬輛產能的新工廠,一開始投產的年產能就不會低于3萬輛,且在不考慮市場因素的情況下,會在6-8個月內完成產能爬坡。
長城華冠方面則表示,量產(SOP)后還會有些問題需要繼續改進和提升,比如節拍問題,需要逐步提高,工人對操作完全熟練后才能滿負荷生產;如果是訂單式生產則滿負荷生產還依賴于市場,成熟企業產能爬坡一般需要6個月。
即使是如新能源造車最為推崇的特斯拉,在Model 3量產之初,埃隆·馬斯克對于該車型的產能提升頗為自信。然而,自去年10月份陷入“生產地獄”(不能按時交車,大量訂單積壓)后,特斯拉幾經停工整頓也沒能完成產能爬坡。最后是馬斯克住進Model 3制造工廠也于事無補。李斌此次自稱,“不管怎么說,我們還是比特斯拉靠譜”。那么,如若生產蔚來ES8的工廠能在兩個月內完成產能爬坡,是不是堪稱超越大眾、豐田的“業界奇跡”呢,讓我們一起期待。畢竟,我們一直關注的都是對消費者的承諾能否兌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原創報道組)
“雙積分”政策即將在2019年正式施行,各大車企都在陸續規劃推出新能源車。自主品牌在這方面起步較早,例如北汽新能源、江淮等品牌,已在市場中投放了不少產...
自2016年7月品牌發布至今,SWM斯威汽車保持了每年一款全新車型的產品投放節奏,目前旗下擁有斯威X7和斯威X3兩款在售SUV車型。
日前,據《日本經濟新聞網》報道稱,寧德時代(CATL)與本田正在共同計劃合作開發一款全新電動車,該款電動車基于本田飛度微型車打造,定位于家用經濟型電動車。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5月24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宣布計劃建造一個工廠用于生產氫燃料電池堆。氫燃料電池是燃料電池車輛的關鍵部分,該公司正尋求大規模生產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