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從2011年的8368輛、8159輛,迅速提升到2017年的79.4萬輛和77.7萬輛,產銷量分別增長了95倍之多。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接近80萬輛,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產銷量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2.1和0.3個百分點。2017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2.7%,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近百倍的產銷規模增速、動輒近萬億的產業風向、數以百計的造車新勢力,一幅新能源汽車的興盛之勢如火如荼,那么,中國新能源市場火熱態勢中的里面坑有多深?泡沫和水分究竟有多大?
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這場大戲中,忙于“收割”新能源萬億市場紅利的局內人,似乎沒有時間去講述里面的“故事”。
2018年初,新春伊始,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陡然加劇,一些車企的大佬似乎集體開啟了“吐槽”模式,對新能源產業鏈條中的諸多“真相”給予了解密。汽車頭條APP也梳理下近期哪些大佬對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另一面講了哪些“真話”?
市場就靠補貼“催肥”?
如果沒有補貼“供血”,新能源汽車還能火多久?補貼大潮退坡后,誰會裸泳?這是業內非常關心的話題。而身為奇瑞的掌門人——奇瑞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在瑞虎3xe上市發布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了自己的看法。
“新能源汽車先是2B或者2C的情況在大城市限購,大家不得不買新能源,我們奇瑞‘出身’不好,不在北上廣,甚至連省級城市都不是,我們在地級市,這樣的城市它的市場規模不支持新能源很大的市場容量。而且它的城市交通非常好,沒有限牌的情況。所以我們去搶他們嘴上的蛋糕,付出的辛苦就要大。我們是靠真本事,把家伙事做好,產品做好,技術做好,服務做好,溝通做好,不是靠政府補貼,誰都有補貼。”
先是自嘲“出身不好,無法搶占北上廣市場”,隨即“話鋒一轉”,點名奇瑞是靠“真本事”,產品和技術過硬可以不考慮補貼,按照奇瑞的邏輯,因為出身不好而不得不選擇自力更生,不依賴補貼,那么,尹同躍欲言又止的出身好的車企又指得是誰呢?
上市圈錢成“套路”?
除了尹同躍“吐槽”外,東風汽車高層也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亂象給予了犀利點評。在《經濟日報》近日刊登的一篇介紹東風汽車的文章中,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說了一段耐人深思的點評。
他首先點贊了去年東風新能源的表現,“去年,東風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5.5萬輛,同比增長118%,遠高于行業增幅。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達1.6萬輛,比上年增長114.1%;新能源商用車累計銷量3.9萬輛,比上年增長1.2倍,銷量排名行業第一。”
雖然銷量僅僅破萬,但是東風卻認為是“穩中求進”。劉衛東在采訪中還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東風不會選擇先大幅‘燒錢’把市場‘捂熱’,再通過上市或者別的途徑把錢‘圈’回來的方式。我們采取的是‘商乘并舉,穩中求進’戰略,目前公司已基本做到乘(用車)商(用車)整體盈利,無重大運營風險。”
那么,誰是先大幅燒錢焐熱市場,再通過上市“圈錢”、運營存在重大風險的“玩家”呢?劉東風沒有明言,但是顯然東風認為在新能源市場大熱下確實存在這樣的亂象。
新能源大熱是不是剛需?
新能源大熱是否是雙積分倒逼下的產物,還是消費者環保消費升級的剛需?這在業內一直以來都有討論。但享受著這波政策紅利的造車新勢力,也有大佬袒露真言。
在上個月B輪融資發布會上,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就吐槽了目前新能源市場火爆真相。“今天我看到中國電動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77萬臺新能源車中,只有48萬臺是乘用車,其他都是非乘用車;第二,48萬臺乘用車里面,沒有人說得清楚有多少臺是出租車、共享汽車,可能還有40%到50%;另外40%到50%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因為牌照問題而被迫用的電動汽車?所以說我想說的是,國內新能源市場很好,但是還差得很遠,現在真正賣給普通用戶的、純電動的乘用車可能只有二三十萬臺。”
“中國電動汽車要想真做起來,一定要把2B的思維變成2C。所有的新造車新勢力的品質比不上現在的傳統車企,但未來會慢慢追上去。”對于造車新勢力目前的品質難題,他也毫不掩飾。
在大佬集體的吐槽之下,新能源市場高燒不退下隱藏的“套路”逐漸浮出水面,但這究竟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是全部真相?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軌跡何時能夠回歸消費升級、環保升級的本源?
新能源汽車是一門生意,但更是一項關乎整個汽車產業升級變軌的基石性戰略,正本清源,讓良幣驅逐劣幣,才能這是時代的“強音”。
在政策以及搖號困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目光轉向新能源車市場,消費者也不再把電動車只當作一個代步工具,也開始注重行駛品質,以及使用時,車輛...
作為一個以單一數值概括中國新能源汽車運行狀況的綜合指標,財新傳媒推出的NEVI,旨在用大數據解讀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城市的前進步伐,客觀、科學、前瞻地反映...